缓冲区生成研究进展评述Review of the proceedings of research on buffer generation
王结臣,陈焱明,李丽
摘要(Abstract):
缓冲区分析是GIS的核心空间分析功能之一,缓冲区生成在GIS软件开发中亦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对缓冲区生成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平面坐标系下点、线、面及复合目标缓冲区的生成方法。本文从生成算法、应用需求、实现技术等角度探讨了缓冲区生成的基本问题与目前的研究现状,从算法特点、性能、适用性等方面评述了近年来提出的算法,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难点,在此基础上对缓冲区生成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认为以下内容是缓冲区生成研究方面有待加强的方向:面向海量空间数据和网络应用的高性能缓冲区生成算法研究;基于地球椭球体表面、基于网络距离等非平面空间参考系下的缓冲区生成方法。
关键词(KeyWords): 缓冲区生成;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J0630535)
作者(Author): 王结臣,陈焱明,李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何宏星.基于网络距离的缓冲区及其生成算法[J].测绘工程,2003,12(1).
- [2]毋河海.关于GIS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22(4).
- [3]胡鹏,游涟,杨传勇,吴艳兰.地图代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38-146.
- [4]吴艳娜,汤易,施寅.GIS中基于栅格转换的缓冲区生成算法[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2,(4).
- [5]郭仁忠.空间分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01-203.
- [6]王结臣,芮一康,刘杰.游程编码.GIS中面的游程编码表达、实现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7,23(6):778-784.
- [7]吴立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64-373.
- [8]李金山,方金云.基于平面扫描的双线圆弧缓冲区生成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23).
- [9]董鹏,毛东军,李军,杨崇俊.一种有效的GIS缓冲区生成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6).
- [10]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 [11]孙立新,黄明,任美睿.GIS缓冲区重叠合并的快速算法[J].遥感信息,1998,(3).
- [12]郭忠胜,李欣,张德.缓冲区边界自动生成的一种新方法[J].海洋测绘,2002,22(6).
- [13]王亮.GeoWindows中缓冲区生成的算法[J].遥感信息,1998,(1).
- [14]朱火晃,,艾廷华,王洪.基于条带扫描思想的线目标缓冲区快速构建[J].测绘学报,2006,35(2).
- [15]王结臣,芮一康,李永全.一种基于矢量边界追踪的缓冲区生成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3).
- [16]Kang-tsung Chang.Introduction to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M].2nd ed.New York:McGraw-Hill,2004.
- [17]Jie-chen Wang,Yi-kang Rui,Jie Liu.Study on lateralbuffer generation in GIS.Proc.Of SPIE Vol.675467540B,(2007).
- [18]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uperMap Objects2008的主要功能.[EB/OL]http://www.supermap.com.cn/gb/products/zjskf4g.htm.2007.
- [19]彭认灿,王家耀.基于地球椭球体的缓冲区构建技术研究[J].测绘学报,2002,31(3).
- [20]王家耀.自主创新与我国GIS发展[N].中国测绘报,200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