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生成方法与应用A field theory based dynamic buffer analysis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毛先成,汪凡云
摘要(Abstract):
缓冲区可分为影响度只呈单一距离关系的静态缓冲区和影响度随距离变化而呈不同强度的扩散或衰减的动态缓冲区。本文通过对现有动态缓冲区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生成方法。该方法以场论的观点为指导,打破了传统缓冲区在进行重叠合并时简单地采用影响度小的服从影响度大的方法,而是按照场强叠加的原理,将各个影响度进行叠加来生成动态缓冲区。论文按照实际需要,提出了两种新的动态缓冲区模型,给出基于场强积分原理的动态缓冲区影响度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场论的动态缓冲区的生成,并成功应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KeyWords): 地理信息系统;场论;动态缓冲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06BAB01A12);; 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课题(2007CB416608)
作者(Author): 毛先成,汪凡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杏元,等.GIS动态缓冲带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1998,10(3).
- [2]吕杏儿,黄杏元.基于GIS的缓冲区生成模型理论和方法[J].科技通报,2000,(5).
- [3]郭仁忠.空间分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 [4]李德仁,陈晓勇.数学形态学及其在二值影像分析中的应用[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89,14(3).
- [5]毋河海.关于GIS缓冲区的建立问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7,22(4).
- [6]孙立新,黄明,任美睿.GIS缓冲区重叠合并的快速算法[J].遥感信息,1998,(3).
- [7]薛琴访,场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7-10.
- [8]卢焕忠.场论及其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6-33.
- [9]任德麟.积分几何学引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1-258.
- [10]同济大学教研室.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
- [11]刘贤赵,等.基于缓冲区分析的城市文化与地表水质关系研究[J].测绘科学,2008,33(1).
- [12]岑况,於崇文.铜陵地区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的热传导和物质输运动力学[J].地球化学,2001,30(6).
- [13]刘石年,段嘉瑞,毛先成.地质综合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