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M的流域地形因子提取与量化关系研究——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Research on the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its'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DEMs-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 Shaanxi province
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李海涛,汤国安
摘要(Abstract):
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系统过程,其形态可以看成是表征其特征的各种地形信息因子复合在一起的复杂函数。以黄土高原地区的6个典型地貌区作为试验区,基于1∶10000比例尺5m分辨率的高精度DEM数据,在实现自然地理单元———小流域自动分割的基础上,随机选取44个完整小流域,完成了区域内沟壑密度、平均坡度、平均坡长和地形起伏度等基本地形信息因子的自动提取;同时,采用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证明沟壑密度与平均坡度、平均坡长和地形起伏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量化模拟结果显示,沟壑密度(Y)可以表示为平均坡度(X1)、平均坡长(X2)和相对高差值(X3)的函数:Y=2.95228+0.127906X1-0.014X2-0.00273X3,模拟精度为94.5%。该方法对于整体研究黄土高原及其他地貌的形态特征和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DEM;地形信息因子;量化关系;黄土高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1AA1350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089)
作者(Author): 朱红春,刘海英,张继贤,李海涛,汤国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2]齐矗华,甘枝茂,惠振德,等.黄土高原侵蚀地貌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3]李志林,朱庆.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 [4]闾国年,钱亚东,陈钟明.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网络自动制图技术研究[J].测绘学报,1998,27(2):131-137.
- [5]朱红春,陈楠,刘海英,等.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J].测绘科学,2005,30(4):86-89.
- [6]De Vantier B A,Feldman A D.Review of GIS applica-tions in hydrologic modeling,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J].1993,119:246-261.
- [7]Shreve R L.Infinite Topologically Random Channel Net-works[J].Journal of Geology,1967,75:17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