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人口迁移模型构建Research on Chinese provincial migration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GIS
胡科林,郑新奇
摘要(Abstract):
针对传统的人口迁移模型不能适用于多种省域人口迁移的影响要素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套构建在GIS平台上研究省域人口迁移的新模型。采用重构引力模型,借鉴国土功能评价指标并与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解决了以往简单模型指标单一的问题,实现了对各省份综合实力的准确评价;并进一步将人口迁移预测值与实际人口迁移数据进行比较,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对差异进行分析。基于我国各省份人口迁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我国各省对迁移人口的吸引力呈东强西弱的现状,且差异值极大。
关键词(KeyWords): 人口迁移;引力模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信息系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011018)
作者(Author): 胡科林,郑新奇
DOI: 10.16251/j.cnki.1009-2307.2015.06.0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蔡建明,王国霞,杨振山.我国人口迁移趋势及空间格局演变[J].人口研究,2007,31(5):9-19.
- [2]卢向虎.制度是如何阻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论制度对城乡人口迁移的作用机理[J].调研世界,2005(6):11.
- [3]于文丽,蒲英霞,陈刚,等.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与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2):44-49.
- [4]李竞能,王渝文,李建民,等.当代西方人口学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 [5]李新运,郑新奇.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掘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2004,21(1):38-41.
- [6]Simini F,González M C,Maritan A,et al.A Universal Model for Mobil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J].Nature,2012,484(7392):96-100.
- [7]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78.
- [8]史学斌,武辉,贾俊花.人口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综述[J].西北人口,2006(3):7.
- [9]史学斌.熵定律与人口分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 [10]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 [11]吴茵,李满春,毛亮.GIS支持的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定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73-77.
- [12]王黎明,冯仁国,杨燕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降维模型研究-以中国省级区域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802-812.
- [13]薛景丽.基于GIS和SEM的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测度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 [14]严新,许长军.基于GIS青海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 [15]张琳,薛冰,鹿晨昱,等.基于AHP与GIS的城市可持续性测度与空间比较研究——以东北地区35市(州)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2):86-92.
- [16]邵保华,田学志.谈Python在Arcgis地理处理中的应用[J].林业勘查设计,2012(2).
- [17]王德,叶晖.1990年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1):40-46.
- [18]Fotheringham A S.Spatial Structure and Distance-Decay Parameter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1,71(3):425-436.
- [19]王成新,梅青,姚士谋.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都市圈城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3):74-77.
- [20]郭鹏,徐瑞华.基于引力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J].系统工程,2006,24(1):36-40.
- [21]李连成,姚影.基于交通改善的杭州与上海经济联系分析[J].综合运输,2008(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