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学与导航

  • GNSS观测噪声对低轨卫星轨道确定的影响分析

    张文龙;周星宇;陈华;

    低轨卫星不仅是实现全球通信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地观测研究的重要平台。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确定高精度的轨道是实现低轨卫星各项功能的重要基础。为了研究GNSS观测噪声对低轨卫星定轨精度的影响,该文通过模拟包含不同量级观测噪声的GNSS观测值,分析了GNSS观测噪声对运动学定轨和动力学定轨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伪距噪声量级优于0.6 m、载波相位噪声量级优于2 mm时,运动学定轨与动力学定轨结果相当,且都在毫米级;在伪距噪声量级为6 m、载波相位噪声量级为厘米级时,运动学定轨结果达到厘米级,而动力学定轨结果仍然为毫米级,体现出了相对于运动学定轨的优越性;载波噪声相对伪距噪声对定轨结果的影响更大。

    2021年10期 v.46;No.28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星间单差精密单点定位部分模糊度固定方法

    郭文轩;秘金钟;程鹏飞;谷守周;李博;

    针对传统的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由于收敛速度慢、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所需时间较长而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快速高精度定位的需求的问题,该文采用了单差小数周偏差(FCB)产品固定模糊度的方法,以及部分模糊度固定的固定策略,来达到最优化使用固定解的PPP。通过对测站的数据的静态和仿动态实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进行部分模糊度固定的固定解定位精度要优于使用模糊度浮点解进行PPP得到的实数解的定位精度,收敛速度也有提升;而且相比于全模糊度固定策略,部分模糊度固定策略可以提升模糊度的历元固定率,使更多的固定模糊度的卫星可以参与定位,提升了定位的精度和收敛速度。

    2021年10期 v.46;No.280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海潮模型对闽海潮负荷位移估计的影响

    王俊杰;郭锴;

    针对新型海潮模型对区域海潮负荷位移估计的影响分析不足的问题,该文依托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A级GNSS网,基于八大系列全球海潮模型的最新版本和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分析了不同海潮模型对福建地区海潮负荷位移的影响,并利用验潮站数据评定了海潮模型在当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海潮模型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台湾海峡两岸,而在湄洲湾以北至浙江沿海一带,M_2分潮的STD甚至超过30 cm;海潮模型差异主要影响海潮负荷位移的垂向分量,平均影响程度基本是水平分量的3倍;福建地区M_2、S_2、N_2、K_1和O_1等分潮负荷位移的最大差异可达亚毫米至毫米级,且各分潮负荷位移的STD随着离海距离增大按负指数函数规律减小,海潮模型差异仅对近海50 km内的地区影响较大;FES2014b在闽台附近海域精度最高,是福建地区海潮负荷位移估计首选的海潮模型。

    2021年10期 v.46;No.280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测站坐标阶跃对参考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马一方;周晓慧;华培学;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站坐标阶跃对参考框架稳定性的影响量级尚不明确的问题,该文选取了340个全球分布的国际GNSS服务(IGS)测站建立长期GNSS参考框架。其中,测站运动模型包含线性速度、周年信号以及震后形变改正。通过迭代增加阶跃的数量,定量分析了测站坐标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速度及周年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340个IG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水平方向速度以及测站周年振幅的影响量级均小于其精度,但是对测站垂直方向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2021年10期 v.46;No.28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面无线定位基站部署优化设计研究

    李得海;魏盛桃;顾志强;秘金钟;徐浩;

    为了满足面向室内定位中基站部署的优化设计需求,该文设计了一种测距型基站布网优化系统,研究和提供了室内基站定位优化部署模型。依据读入的基站配置信息,提供基站最佳部署方案,实现最优化基站部署,满足定位精度等性能要求,支撑室内定位、位置服务等业务应用的顺利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基站最优化部署模型,研究了平面设置2~4个基站条件下的定位精度变化规律,得到最优化部署原则。结果表明,对于平面设置2个基站的情况,基站与观测中心间夹角90°或270°时,基站正交分布为最优部署;对于平面设置3个基站的情况,基站与观测中心间夹角120°时,基站围绕观测中心均匀分布为最优部署;对于平面设置4个基站的情况,基站与观测中心间夹角90°时,基站围绕观测中心均匀分布为最优部署。

    2021年10期 v.46;No.28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CORS网基线解的三维速度场解算

    徐鹏飞;蒋涛;章传银;杨康;芮明胜;

    为解决国际GNSS服务(IGS)基准误差与基线网平差模型相关误差造成的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站坐标(大地高)时变信息失真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CORS网基线解数据利用拟稳平差法解算三维速度场的方法。以台州地区为试验区,基于台州地区2017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的15个CORS站的基线解观测数据,利用附加平均值约束拟稳平差方法得到了台州地区的三维速度场。将成果与传统CORS站坐标时序分析求解三维速度场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台州北部地区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速率约为-2.3 mm/a;台州东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最大上升速率约为2 mm/a;台州西部地区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基于基线解求解三维速度场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基线网不扭曲,充分保留所有CORS全组合基线大地高差变化信息,可以准确、独立、有效地解算三维速度场。

    2021年10期 v.46;No.280 31-3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方差分量估计的SLR精密轨道综合及精度分析

    杨昊;王小亚;

    针对目前国际激光服务(ILRS)不同分析中心提供的卫星激光测距(SLR)卫星精密轨道综合问题,该文利用几何加权平均法对各分析中心提供的精密轨道进行综合生成综合轨道,其中各分析中心权重采用方差分量法进行估计,通过各分析中心精密轨道与综合轨道的比较,及该文综合轨道与ILRSA和ILRSB综合轨道对比,评价该文综合轨道精度。结果表明:不同分析中心卫星轨道权重不同,其中德国联邦制图和大地测量局(BKG)和欧空局(ESA)的轨道总体精度较好;通过各分析中心相对综合解的尺度因子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尺度因子存在长期的线性项变化;各个分析中心的轨道相对于综合解,对Lageos1/2卫星来说RMS均在2 cm左右,速度RMS为(1.5~3)×10~(-5) m/s, Etalon1/2卫星的位置和速度的RMS变化较大,但总体和权重分布相一致;与ILRSA和ILRSB综合轨道相比,该文的综合轨道在位置上和ILR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速度上3种综合轨道的RMS差异大致相同。

    2021年10期 v.46;No.280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类分析的伪距偏差特性研究

    王旭丹;郑福;刘松;龚晓鹏;

    针对如何对由信号畸变导致的伪距偏差数据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分类这个问题,该文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采用聚类分析中的K-medoids算法展开伪距偏差特性研究,实现信号畸变导致的伪距偏差自动判别。通过对实际观测数据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引入聚类分析方法实现伪距偏差的自动判别比仅按照接收机厂商、接收机模型划分伪距偏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由信号畸变导致的伪距偏差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密数据处理中至关重要,会对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和收敛性能、电离层延迟提取等产生影响。随着卫星导航系统以及GNSS跟踪网的建设与完善,海量的基准站及丰富的接收机类型为GNSS精密处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引入聚类分析方法实现了伪距偏差的自动判别,对于卫星导航精密数据处理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期 v.46;No.280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IRI2016模型的TEC预测能力分析

    钟慧鑫;肖艳鲁;冯建迪;朱云聪;

    为了研究IRI2016模型对于总电子含量(TEC)的预测能力,该文利用IRI2016模型计算的TEC数据与GPS-TEC、CODE TEC数据,分别从单站、全球和区域(高、中、低纬度)的角度对IRI2016模型预测TEC的能力进行了分析。首先,选取2004—2018年中的偶数年作为对比年份,在全球范围内选取5个代表性的测站,分别是位于高纬度的Nril站、Palm站,中纬度的Cedu站、Yssk站和低纬度的Bogt站,比较了IRI2016模型和GPS-TEC实测数据;然后,在4个测试年中,将IRI2016模型在四至点上的全球TEC预报图和对应的CODE TEC图进行了对比,并分别将高、中、低纬度地区的数据结果提取出来,绘制出CODE TEC与IRI2016模型差值的分布直方图。结果表明:从单站、全球和中高纬度区域的角度分析,IRI2016模型表现较好。但模型描述的全球TEC分布较粗略,灵活性不高,并且在低纬度区域范围内,模型数据与CODE TEC差值的均方根值较大,模型表现较差。

    2021年10期 v.46;No.280 54-6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摄影测量学与遥感

  • 结合仿射变换及梯度描述符的密集匹配方法

    范强;李婧;李淼;

    针对SIFT算法难以取得密集匹配结果,无法满足高精度建模需求,以及传统密集匹配算法对明暗变换影像较为敏感,无法取得稳定可靠的密集匹配点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仿射变换及梯度描述符的密集匹配方法。该方法首先依靠SIFT算法获取稀疏匹配点,并利用RANSAC方法去除错误匹配点建立同名三角网,利用仿射变换对同名三角形各边中点进行加密,再对新加入的同名点进行相似性判定。与传统密集匹配算法中相似性判定依靠影像灰度层面不同,该文对影像的梯度层面信息进行统计并建立梯度描述符,通过阈值判定是否接受为同名点并不断更新同名三角网,以不再产生新的同名点为终止条件。实验选取6组不同类型影像,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得到稳定的密集匹配结果,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密集匹配算法面对明暗变换影像匹配无力的问题,并对不同类型影像有着较好的适应性、鲁棒性。

    2021年10期 v.46;No.280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InSAR技术的城市建筑形变风险评估

    金艳;高晓雄;胡琼;贾智慧;

    针对城市建筑安全问题的现状,该文以杭州市西湖区为试验区,以2016—2019年42期3 m分辨率的COSMO-SkyMed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PSP-InSAR技术开展城市建筑物的形变监测,获取试验区的地表形变信息。结合InSAR形变监测结果和城市建筑矢量数据,开展大范围建筑物的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共有建筑5 878栋,其中D级建筑134栋,多个小区建筑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利用PSP-InSAR技术进行建筑形变监测及风险评估,能够大面积、快速了解城市中建筑物的安全状态,为相关部门进行建筑安全管理和建筑安全的外业核查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可为InSAR技术服务城市安全建设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1年10期 v.46;No.280 76-7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兰州新区地表形变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研究

    陈有东;张立峰;何毅;王文辉;唐源蔚;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地面沉降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量化关系,该文以兰州新区为代表区,基于40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应用SBAS-InSAR技术和两幅高分一号卫星影像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获取了研究区2017年3月20日—2019年10月24日地表形变速率、2017年3月26日以及2019年10月29日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分布广泛的沉降区,西岔镇形变最显著,最大的垂直沉降速率可达53 mm/a。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沉降量不同。裸地和建筑用地最大,其沉降量最大值分别能达到23 mm和10 mm;耕地和草地次之;林地和水体最小,并且沉降起伏显著。在土地转移的过程中,裸地和建筑用地的迁移与沉降的关联度最高。在进一步推进兰州新区发展的同时,应避免过度土地开发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在预知土地转出类型的前提下,可以在部分区域事先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

    2021年10期 v.46;No.280 80-8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时序SAR影像的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应用

    刘睿;王志勇;高瑞;

    为探究时序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在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分类中的能力,该文以新疆石河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时序Sentinel-1A SAR影像,采用随机森林、CART决策树、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方法对时序SAR影像进行分类并与单时相SAR影像分类结果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时序SAR影像相较于单时相SAR影像可以更加有效地获取高精度土地利用信息,3种分类方法的分类效果均优于单时相SAR影像,其中随机森林分类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2.77%和0.91。

    2021年10期 v.46;No.280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光学卫星影像配准同名点快速提取方法

    赵鑫;王萍;李慧;荆林海;赵晓晴;

    针对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控制点提取时存在错误匹配点多、分布不均匀、大幅面图像特征提取效率低等问题,该文基于传统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配准同名点快速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待配准图像按网格分块为子图像,并基于地理信息约束得到各子图像对应参考子图像;然后将Shi_Tomasi角点和SIFT描述子结合,在每一对子图像上进行特征点的提取与特征匹配;再利用随机采样一致性(RANSAC)算法和最小二乘迭代法剔除错误匹配点,并基于贪心算法剔除冗余的控制点,最终得到分布均匀的配准同名点。利用平原和山区两组典型多源遥感图像进行了实验,并利用提取的同名点进行图像配准,结果表明,跟传统SIFT方法、采用分区策略的SIFT方法相比,该文算法在同名点数量、匹配点对分布的均匀程度、匹配速度以及配准精度上都有较大的提高,能满足大幅面图像配准的需求。

    2021年10期 v.46;No.280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地区时序InSAR对流层延迟校正方法研究

    张双成;宋明鑫;罗勇;雷坤超;刘万林;庞校光;

    对流层延迟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的一个重要误差源,如何正确估计并从干涉相位中分离出对流层延迟是获取高精度InSAR产品的重要步骤。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利用Sentinel-1数据,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相位高程比、GPS天顶延迟校正图、InSAR通用型大气改正在线服务(GACOS)和第五代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再分析产品(ERA5)这4种模型或数据生成对流层延迟,对该地区2017年1月8日—2017年7月31日生成的干涉图进行校正,并分析了4种手段的校正效果。结果表明,对单个干涉图来说,在山区相位高程比的校正效果最优,在平原地区GACOS和ERA5最优且相差不大;但对于形变的时间序列来说,GACOS与GPS的形变结果最为符合,且略优于ERA5;相位高程比虽然能显著降低标准差,但不能明显改善时序结果;GPS-ZTD方法受制于空间分辨率,较其他方法改正效果略差。

    2021年10期 v.46;No.280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估的加权聚类方法

    许明杰;牛瑞卿;杨柯;段四壮;

    针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工作中,传统的分区评价方法多依赖于专家经验、主观性强且区域适用性差而导致评价结果差异性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结合变异系数(CV)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相耦合的客观加权聚类评价方法。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黄冈市为研究区,以土地生态敏感性为研究目标,从遥感、地形和土壤等多源数据中提取因子建立"目标-准则-指标"三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CV-SOM耦合模型进行实验开展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综合指数评价方法,CV-SOM模型的评价结果呈现出了更好的空间分区特性和区域连续性。同时,对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和特定影响因素进行了特征分析,以期为政府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2021年10期 v.46;No.280 118-12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一种联合特征降维的极化SAR影像分类方法

    刘利敏;刘达;韩丽华;晏轲;陈宇;

    针对PolSAR影像极化信息利用不完全,分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该文在综合多源极化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核熵成分分析算法(KECA)特征降维,及BA-SSVM模型训练的PolSAR影像分类方法。构造PolSAR多源目标分解及纹理特征组合,根据熵值贡献率利用KECA开展特征降维,之后采用蝙蝠算法(BA)对光滑支持向量机(SSVM)模型参数自动寻优,实现PolSAR影像分类。通过Flevoland地区的AIRSAR影像及北京地区的Radarsat-2影像的分类实验,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在特征降维方面,KECA比传统KPCA算法表现出更好的特征融合效果和非线性适应性;利用BA对SSVM参数进行智能解算,也可有效解决盲搜索问题,提高模型训练精度;通过KECA降维及BA-SSVM智能模型训练,分类效果总体优于传统方法。

    2021年10期 v.46;No.280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

  • 建筑物群集对象的改进型棱柱模型表达

    霍志敏;史云飞;张玲玲;聂庆微;吕春光;孙华生;

    针对B-Rep模型表达建筑物群集对象存在数据量大、更新和维护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专用于建筑物群集对象表达的改进型棱柱模型。该模型对原始棱柱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模型由棱柱和基底组成,且棱柱的上、下边界由一到多个表面构成。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改进型棱柱模型的群集对象构建方法,该方法通过接合图生成、内部点提取和点投影生成建筑物群集对象的三维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需要侧面信息情况下,改进型棱柱模型可以代替B-Rep表达群集对象,并且随着群集对象房间数的增大,比B-Rep更加节约存储空间。

    2021年10期 v.46;No.280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信息可视化研究

    郭玥晗;江南;曹一冰;陈敏颉;

    针对现有校史信息可视化存在的形式单一、表达内容缺乏等问题,该文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思想对校史信息可视化进行了探索。分析了校史信息可视化数据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信息及其可视化表达方法的分类体系。最后在该分类体系的指导下,以某大学为例,进行了校史信息可视化的技术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粒度时空对象的校史信息可视化更有利于校史的全面、真实和动态展示。

    2021年10期 v.46;No.280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融合纹理信息的实景三维模型简化算法

    李鹏;颜青松;曲英杰;邓非;

    针对二次误差测度(QEM)网格简化算法难以保留局部细节特征的缺点,该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纹理信息的网格简化算法。该算法通过高斯滤波和拉普拉斯运算对纹理贴图预处理来获取像素点的纹理高低值,并以此改变边折叠代价来优化简化效果,从而有效保留三维网格模型的细节特征,助于多层次细节特征等后续操作。该文依据倾斜摄影获取影像构网生成的三维网格数据为试验数据,采用该文算法进行试验,并与传统QEM算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文算法简化效率及简化精度均高于QEM算法。

    2021年10期 v.46;No.280 151-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景观特征的村镇聚落分类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张永彬;乔敏;宇林军;李明;

    村镇聚落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促进城乡发展的关键。对村镇聚落进行空间分类制图是乡村分类管理和制定乡村振兴相关规划的基础。该文从生态景观角度,建立了基于村镇聚落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的村镇聚落空间分类制图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实现了基于生态景观特征的北京市村镇聚落空间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村镇聚落类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村镇聚落可分为平原近郊平坡聚落、平原近郊缓坡聚落、平原远郊平坡聚落、平原远郊缓坡聚落、高台地缓坡聚落、高台地斜坡聚落、高平原平坡聚落、低山缓坡聚落、低山斜坡聚落、低山急坡聚落、高海拔聚落11种类型;坡度是影响村镇聚落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坡度越平缓,村镇聚落越密集,生态环境质量越差;平原和高平原地区村镇聚落较密集,生态环境相对较差;高台地和山区由于地势的影响,村镇聚落较稀疏,生态环境较好。

    2021年10期 v.46;No.280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等高线自动综合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王荣;闫浩文;王中辉;

    该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从刊文量、文献共被引及高突现关键词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地形地貌结构化特征的等高线综合是永恒的研究主题;(2)数学方法始终为等高线综合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手段;(3)已有算法的改进、算法效率及综合结果精度的提高将成为未来研究主要趋势之一;(4) GeoAI、大数据技术为未来等高线综合的研究提供了新契机、新的思路及发展方向。

    2021年10期 v.46;No.280 167-17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海口市网约车乘客出行时空模式挖掘

    周梦杰;白紫月;高兴;王晓密;赵琛琛;

    针对利用起讫点数据研究出行特征导致时间与空间维度割裂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出行模式分析方法。基于海口市滴滴出行2017年5—10月的1 200余万个订单数据,利用以鲁棒局部加权回归作为平滑方法的时间序列分解方法(STL)开展时间趋势分析。基于整体趋势,将海口市划分为1 km×1 km的网格,引入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将海口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序列分解为空间模态和时间系数两部分,以探讨居民出行规律。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内的出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出行模式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居民出行的时空模式在工作日与周末存在差异。该文深入分析居民的出行模式,可为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1年10期 v.46;No.280 177-18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Lucene自适应分词的地址匹配方法改进与实现

    张琛;陈张建;刘江涛;任福;张红伟;

    为提高地理编码系统对输入地址的分词适应性及匹配准确度,该文基于Lucene索引及查询机制提出了一种可适应于中文非标准地址的地址匹配改进方法。首先依据中文地址模式创建地址元素分层索引库,然后将拼音三叉树、同义词配置、未登录词配置等功能集成于IK分词器,获得初次匹配结果集合后计算编辑距离并排序选取返回值。匹配系统以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地址及行政法人地址为数据基础构建分词库和索引库,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输入地址的自适应分词,对中文非标准地址的匹配效果良好,能够服务于测绘和地理信息的相关应用场景。

    2021年10期 v.46;No.280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设计——可读性框架与表达策略

    苏世亮;张江玥;杜清运;亢孟军;翁敏;

    针对当前学术界缺少对叙事地图设计进行系统研究的局限性,该文以叙事地图表达策略为具体突破点,通过厘清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叙事性特征与时空维度,提出了"载体—线索—单元—组构"的可读性框架,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叙事性进行解构,并据此形成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的设计理念和逻辑思路,并将其应用于武汉市的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通过线索编排与叙事手法、表达对象、视觉层次、符号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环节,说明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叙事地图表达策略制定的原则、方法与过程,旨在为叙事地图设计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6;No.280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刘家男;刘艳芳;王祥;张扬;安睿;

    为了判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有效解决用地紧张和交通拥堵问题,该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环境适宜性、既有建设限制性、社会经济效益3方面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综合指数,并综合考虑武汉市生态保护、文物保护限制进行潜力分区。结果表明:高、中、低潜力区及禁止开发区面积分别占主城区总面积11%、53%、1%及35%,高潜力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沙湖、南湖周边,对于禁止开发区和低潜力区应严格禁止开发或采取保守策略。本研究采用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成果可为后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实证参考。

    2021年10期 v.46;No.280 202-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多边形形状分析的无人机影像重叠度计算方法

    李靖;李建兵;余优生;温立文;李硕;

    针对无人机飞行姿态不稳定、地形起伏较大时,传统重叠度的统计方法计算不可靠、精度较差低、需要人工量测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多边形形状分析的重叠度统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区域特征与点特征相结合的高精度最小二乘匹配方法提取稳定可靠的影像同名点;然后使用改进的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计算影像间的单应矩阵,并获取两影像的重叠多边形;最后采用多边形形状分析法获取最小重叠部分长度并计算得到重叠度。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无人机影像重叠度的统计,与人工量测结果相比,误差均在3%以内,在实际生产中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检精度。

    2021年10期 v.46;No.280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面向地震灾害防治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谢炎宏;王亮;董春;康风光;

    针对现有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系统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相关信息服务产品难以推广与应用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地震灾害防治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运用知识构建理论,梳理防震减灾策略与地震理论、基础信息、功能服务等地震防治实体间复杂的语义关系,抽取各类地震灾害信息并建立语义网络,构建以防震减灾为核心的地震灾害防治知识图谱,并对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表达。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能够直观的展示地震防治信息间语义关联,实现不同类型信息的综合联动,提高了防震减灾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2021年10期 v.46;No.280 219-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