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地图研究

    蒋秉川;游雄;刘靖旭;於建峰;张兰;

    针对虚拟无边界的非欧网络空间缺乏直观的、便于理解的可视化认知手段等问题,该文提出发展与网络空间测绘相适应的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从地图学视角,揭示了网络空间的基本内涵和特点,提出了网络空间“三维五层”的结构;提出了网络空间地图的基本概念及特征,认为网络空间地图需重点解决物理空间、人文空间和网络空间之间的跨域信息映射问题,区分出基础底图、业务用图和态势用图“三类地图”,并明晰了网络空间地图制图关键技术,为研究和应用网络空间地图提供参考。从地图制图标准规范、地图应用和地图认知主体3个方面明确了网络空间地图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2025年02期 v.50;No.32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基于时空实体的空间信息系统

    张江水;华一新;曹一冰;

    针对当前时空信息系统的研究仍主要基于传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和方法,仅进行了一些新技术补充和扩展的问题,该文在分析了当前GIS理论与方法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时空实体的空间信息系统理论,兼容当前GIS技术,并从数据模型、关键技术、软件平台和应用实践等方面阐述构建这一全新的时空信息系统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时空实体的空间信息系统开创了全新的空间信息系统研究范式,有利推动地理信息系统向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2025年02期 v.50;No.32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新媒体地图学的内涵与外延

    任福;王昭;杜清运;

    针对新媒体和地图学的互相渗透与彼此影响,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数智化时代地图变迁的新现实,以勘定地图学的学科版图等问题,该文通过对新媒体语境下地图的草图范式、仿制范式、视觉范式和全息范式等进行特征剖析,提出了新媒体地图学的基本内涵,从理论体系、制图技术和应用服务3方面构建了新媒体地图学外延框架,以利于推动地图学发展,指导新型地图产品设计和地图制图技术的升级创新。

    2025年02期 v.50;No.320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改进的细小水体提取方法

    孙庆珍;李金广;

    针对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采用传统水体指数方法提取内陆细小水体时,存在阈值选取不确定、提取水体边缘空洞较多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水体提取方法,利用绿、蓝和两条短红外波段增大水体与背景地物的反射差异进行水体提取。以细小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方法进行水体提取,与传统水体指数方法对比,采用混淆矩阵进行精度评价,采样点分类总体精度93.0%,水体提取结果完整准确,精度最高。水体提取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在细小水体提取精度高且河流无间断,为细小水体提取方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在面积较大的开阔水域,提取结果与传统指数方法提取结果相似。

    2025年02期 v.50;No.320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道路生长的道路协同选取方法

    孙群;吕峥;

    针对地图编制过程中居民地与道路网具有强空间相关性的问题,现有道路选取方法对两种要素的空间相关利用不充分,且协同模式较简单,该文从居民地与道路网的发育演变过程出发,提出一种基于道路生长的道路协同选取方法。首先结合道路网计算居民地重要性,采用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构建居民地的多级Delaunay邻近图;其次,初始化道路网,根据通行成本为每条路段赋予开拓成本与通行成本;然后,以居民地为生长源,通过路径搜索逐级生长各级居民地间的连通路径;最后,进行居民地内部道路及视觉连续道路的补选。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在保持居民地与道路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维持两种要素的空间分布一致性。

    2025年02期 v.50;No.320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中文分词优化方法探讨

    张富;张璇;

    针对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存在中文语义歧义性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优化中文分词来消除语义歧义的研究方法,在正向最大匹配算法基础上,通过Word2Vec模型将分词文本转换为词向量,并与相对应字符输入至隐马尔科夫模型,以此优化中文分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将Word2Vec词向量融入隐马尔科夫模型中,显著提高了中文分词的准确率,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消除部分中文语义歧义问题,提升自然语言处理效果。本方法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复杂文本的分词和歧义消除提供有效支持。

    2025年02期 v.50;No.32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群集三维产权对象变形可视化的眼动效果分析

    应申;杨皓然;陈乃镔;苏俊如;

    针对现有群集三维产权对象的可视化研究忽略了可视化所造成空间认知影响的问题,该文选取了9组真实房产对象,在桌面端与虚拟现实端两种视觉环境下进行无任务目标的浏览实验,获取眼动数据,挖掘第一眼效应、视线轨迹与注视热力图含义,提出了“Focus+Context”群集三维产权体可视化方法,有效支撑用户关心特定产权体及其与周边位置关系的意图和行为。结果表明,该方法第一眼效应显著,70%以上的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焦点产权体进行注视,反映出被试者对焦点产权对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当焦点产权对象被遮挡或位于群集边缘则会影响被试者对其关注的敏感度,仅有20%~40%的被试者第一时间对焦点产权体进行注视,但大部分被试者后来还是聚焦于焦点产权体。从视线轨迹来看,该方法能够提升被试者对群集对象的总体认知,获取焦点产权体的“左邻右舍和楼上楼下”空间关系。被试者在观察群集对象的视线轨迹为跳跃与环绕两种,受群集对象姿态和分布影响。呈现对称布局的群集对象更容易出现跳跃视线轨迹,无规律群集对象更容易出现环绕视线轨迹。从注视热力图来看,注视区域最多集中在焦点产权体上,其次出现在焦点产权体周围,该现象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使用者对群集焦点产权体及其周围产权体空间位置关系的感知。

    2025年02期 v.50;No.320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真实环境下行人导航认知负担度量的瞳孔指标适用性检验

    廖华;孟晋华;赵文迪;董卫华;

    针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度量认知负担的问题,该文利用瞳孔数据作为一种反应认知负担的生理指标,在真实环境下检验其适用性。基于已有研究共享的眼动实验数据,探讨真实环境下行人导航过程中的瞳孔指标是否能够有效区分认知负担高低的可能性。实验包含38名有效被试在真实环境中导航时的瞳孔数据和NASA-TLX认知负担自我评估数据,提取了4种瞳孔指标:瞳孔直径、任务内瞳孔直径变化(RCPD)、任务间瞳孔直径变化(ECPD)以及瞳孔活动指数(IPA),以被试的自我认知负担评估数据为标准来检验这4种瞳孔指标的适用性。结果表明:4种瞳孔指标的表现不完全一致,其中瞳孔直径的适用性最高,ECPD次之(适用于某些特定的任务),RCPD和IPA的适用性最低。该文对于利用瞳孔数据监测认知负担变化以便优化导航服务、减少认知资源占用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50;No.320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明清江苏方志地图的分布、种类与绘制源流——以常州府志、武进县方志中的城市地图为中心

    陈刚;

    针对方志地图研究存在的不足,该文整理了436种江苏明清方志,采集各类方志地图,分析地图的分布及其种类;以常州府志及武进县志为中心,详考其时代、编纂者与版本情况,并以城市地图的绘制与源流为重点,分析内容、特色及编纂思想。研究表明,江苏省明清各类方志的平均地图数均为15幅;城池图、衙署图、学宫图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复原明清城市景观格局及其变迁具有学术价值;常州府、县志中的地图数量多,特色鲜明,这与方志编纂者关注实政、详于地理的编志理念密切相关。

    2025年02期 v.50;No.320 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古旧方志地图的地理认知与空间认知——以《景定建康志》沙洲图绘为例

    潘晟;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时期地图生产与传播各阶段的认知问题,该文在空间认知理论基础上,构建沟通古今地图学研究的桥梁,以《景定建康志》的沙洲记载为例,研究认为其地理与空间认知的文字表达与图绘表达分离,其文字记载为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混合认知,而图绘则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对沙洲的水文地理定性认知,但是对位置、形状与规模等空间关系的定量认知与表达都很有限,这是心像地图、社会需求、技术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5年02期 v.50;No.320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宋《禹迹图》绘制精度测评

    曹凤莲;李昊林;

    针对学界关于《禹迹图》始绘年代是唐代还是北宋的争议,该文基于唐代以西安、北宋以开封为《禹迹图》测绘起始点的假设,通过使用ArcGIS软件将《禹迹图》分别以西安和开封为中心进行配准,再使用MapAnalyst软件计算出配准后《禹迹图》各验证点的偏移量。可以看出《禹迹图》测绘起始点应当在开封而不在西安,从而论证出《禹迹图》始绘年代在北宋。此外,对各区域测绘精度的评测也可看出宋廷对西北地区山川地理的重视程度高于南方之现象,以及在制图时存在尽可能展现东部和东北部山川、地名的意图。

    2025年02期 v.50;No.320 9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1853—2024年印度铁路网络通达性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张金良;甄文杰;

    针对印度铁路时空演变尚未得到有效分析的问题,该文引入古旧地图作为数据源,采用平均旅行时间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力图刻画出印度自1853年以来铁路网的拓展过程、通达性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印度铁路的扩张经历了向全局快速扩展(1853—1893年)、拓扑增强和扩张同步(1893—1914年)、拓扑增强(1914—2024年)3个阶段;其次,通达性格局长期以北方邦和中央邦为核心向四周扩散,随着铁路网的扩展和运行速度的提升,弱化了原有的圈层结构,时空收敛效应显著;最后,通达性空间分异单因子影响最强的是年降雨量,在影响因子交互作用下对其解释力明显增强,主要受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共同作用影响。

    2025年02期 v.50;No.320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欧美国家大学地图主题博物馆概览

    李宏伟;赵姗;李昊林;张斌;邵士新;

    地图博物馆是地图收藏的重要场所,更是开展地图史和地图学史研究、传播地图文化的重要场所。针对专题地图博物馆要如何定位才能准确地反映地图和地图学的历史发展进程的问题,该文选择7家欧美国家大学图书馆中有代表性的地图主题相关博物馆,介绍其地图作品收藏基本情况,并对馆藏的典型地图作品加以分析,揭示其学术和文化价值,引起人们对地图博物馆的关注,加深人们对地图历史、地图制作等方面的认知和了解。据分析,欧美大学地图博物馆具有普遍性、藏品丰富性、时间集中性、学术交流活跃等特征,充分体现地图是人类空间认知和探索空间过程的记录,这一结论也为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有所启迪。

    2025年02期 v.50;No.320 1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地名演变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曹燕春;邢汉发;崔秉良;

    针对当前地名演变数据组织模型中,存在地名数据冗余,地名横向演变知识(不同地名间演变)无法有效探索,尚缺乏地名横纵向演变知识有效融合的组织表达模型的问题,该文从知识提取和表达视角出发,以在数据减冗的同时能从多角度表达地名演变知识为目的,提出一种面向地名演变过程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并探索地名演变要素间内在联系。其中在模式层,该文通过具体演变情境分析,完成地名演变要素解析和演变过程综合表达,并构建了地名演变知识要素模型和关系模型;在数据层,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沿革数据为基础,从实体抽取、关系抽取等,完成地名演变知识图谱实例构建;最后,通过图数据库Neo4j完成数据存储和图谱查询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文的地名演变知识图谱不仅能够进行地名语义检索,清晰表达地名纵向演变及演变各阶段内在联系,而且在地名横向演变探索分析和关键地名演变信息推理等层面能发挥作用,可以为历史地图制图和地名资源传承保护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0;No.320 12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1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技术研究与探讨

    樊泽宇;马照亭;赵园春;华建新;王旭;

    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中采集、存储、传输及服务时,存在的意外丢失、非法访问或截获等安全风险问题,该文在剖析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需求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与探讨了基于商用密码和基于混沌密码的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技术。论证了不同数据粒度访问控制下商用密码应用的可行性,明确了混沌密码在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上的局限性,最后,展望了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商用密码技术开展地理空间数据机密性保护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未来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

    2025年02期 v.50;No.320 14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无人平台地理空间认知研究

    孙士杰;温伯威;马超;马京振;

    针对无人平台自主化、智能化发展需求,该文分析研究了无人平台地理空间认知的概念、过程和模型。首先,在系统梳理认知、空间认知和地理空间认知等相关概念基础上,给出了无人平台地理空间认知的概念,指出了其是认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基于人类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和无人平台工作流程,构建了无人平台地理空间认知过程,将其分为感知过程、分析过程、决策过程和行为过程等4个阶段;最后,提出了无人平台地理空间4层架构的认知模型。研究成果可为无人平台的自主化、智能化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0;No.320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不良天气作用驾驶行为的知识图谱表达

    尹章才;田益;顾江岩;陈毅然;应申;

    针对自动驾驶系统对驾驶法规条文等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文引入知识图谱,对驾驶法规中涉及不良天气的条文进行结构化和语义化表达,建立不良天气与驾驶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图谱,满足自动驾驶系统对在不良天气条件下驾驶法规的理解和计算的需求,顺应了自动驾驶主体由人向机器的转变,为自动驾驶系统类人的社会化思维和决策推理提供智慧。基于虚拟仿真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知识图谱不仅能对交通法规中涉及天气的驾驶知识进行语义化、结构化表达,还能与其他知识图谱基于同一的语义规范进行集成和互操作,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自动驾驶系统在不良天气下的安全保障。

    2025年02期 v.50;No.320 16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清代以来无定河水系地图的绘制精度研究

    白壮壮;李爽;孙涛;张晓虹;

    针对古旧地图的绘制精度问题,该文梳理了清代以来无定河水系的测绘编绘地图脉络,并对地图配准点偏移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无定河水系的古旧地图主要存在“清三大图”“大清会典舆图”“申报地图”“近代军测地图”等4种系列地图;各系列代表地图绘制精度由高到低为康熙《皇舆全览图》《中华民国新地图》、民国《十万分之一地形图》《陕西全省舆地图》,其配准点平均偏移8 km,较实际地点主要向西、南偏移,且水系上游偏移距离大于下游;测绘技术、底图资料、测绘人员素养是代表性地图绘制精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对推进西北地区古代地图流传脉络梳理与地图精度分析有参考意义。

    2025年02期 v.50;No.320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空间叙事的大运河文化地图设计

    高嘉咪;张晓祥;

    针对研究尺度多为局部、运河文化背景下的空间叙事理论框架尚不明晰的问题,该文从大运河文化梳理出发,解构了运河文化系统并分为3类特征,形成了“文化意象-历时见证-城市风貌”的大运河文化地图主题;提出了“符号-名片-脉络”为结构的地图内容设计理念,系统整合运河文化主题、叙事文本以及叙事线索。在此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文化主题进行制图实践,详细说明了地图主题内容和表达策略,旨在为大运河文化地图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在促进大运河文化叙事可视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5年02期 v.50;No.320 18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面向历史人物事迹的叙事地图设计与实现

    赫晓慧;姬柔佳;刘传;田智慧;

    针对当前学术界对历史人物事迹叙事地图设计理论与方法关注不足的局限性,该文基于历史人物事迹的时空特征,引入叙事二分法理论,提出构成历史人物事迹叙事空间的四要素“足迹脉络、人物、背景、情景”及历史事迹叙事四面体模型,并以事件、场景和色彩建构叙事地图的时间、空间和情感维度,实现叙事空间的表达。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武则天·登封叙事地图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运用叙事地图重现事件情景,为其他历史人物事迹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50;No.320 194-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